
09年年底,不少城市出现恐慌性抢购风潮,出现了开发商不想卖,消费者买不着的情景,据说一套房源少则5人争购,多则10人排队,这和今年年初开发商想卖没人买,消费者想买还想等的情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这种情况正常吗?
当然不正常。
巨大的反差已经说明,导致目前的恐慌性一定不是正常的消费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投资需求,是人们在流动性过剩情景下,对于通胀预期的一种本能反应,确切地讲是一种后危机时代富人恐慌在房地产市场的反映。
问题在于,如果房地产仅仅是由投资者构成的话,那么这种恐慌的危害是有限的,就如股市的泡沫,在市场里面自生自灭周而复始,一般不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太大的冲击,而事实上,房地产市场首先是一个消费市场,其次才是一个资本市场,由投资性恐慌拉高的房价必然对自住需求的消费者形成巨大的生存压力,让这些人产生完全失败的感觉、被社会抛弃的感觉、个人奋斗没有意义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那部名叫“蜗居”的电视剧会那么火爆的原因。换句话说,房地产市场事关人们衣食住行的生存需要,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或许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本周在南京中欧峰会上还在强调过早“退出”会使成果得而复失,但是在上海的讲话中却第一次极具针对性地指出了抑制房地产市场投机性需求的说法。
温总理的说法会不会成为下一步房地产政策的前奏呢?
答案是明确的。
政策不仅是股市的生命,同样是房地产市场的生命。
而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恐慌正是源于对于政策的不确定性。一是对于房贷七折的优惠,二是对于二手房税收减免的优惠。不同的政策预期产生不同的市场引导。抢房既是担心政策优惠的取消,同时也是未来购房需求的透支。